1911年,辛亥革命的烈焰席卷了中国大地,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。这一年,在湖南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,走出了两位不同寻常的学生。一个是语文成绩优异,胸怀“改造中国与世界”的宏伟理想,最终成为了伟大的开国领袖——毛泽东;另一个则是英语成绩卓越,心怀“科技救国”的梦想,最终成为中国地理学界的三杰之一——黄国璋。
毛泽东成就了功盖日月的伟业,而黄国璋则在地理学领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。尽管两人都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发展付出了艰苦努力,但黄国璋的命运却充满了坎坷和悲剧。今天,我们就来讲述这位伟大学者的故事。
黄国璋,生于1896年,湖南湘乡人,比毛泽东年纪小了三岁。黄国璋的父亲黄抚九曾在上海做事,目睹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种种凌辱,深感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落后,急切希望通过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。为了给儿子黄国璋创造更好的未来,黄抚九特别聘请了外籍家庭教师,亲自教授儿子英语,希望他能掌握西方的科技知识,从而为国家振兴贡献力量。
黄国璋深知父亲的良苦用心,学习非常刻苦,英语成绩常年稳居班级第一。黄抚九见状,决定将儿子送到湖南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,这所学校有着浓厚的民主科学氛围,对黄国璋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。随着学业的深入,黄国璋不仅注重英语学习,还把理科作为重点,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兴趣和方向。
展开剩余73%从小学到中学,再到大学,黄国璋始终坚持英语和理科是学习的重点。大学毕业后,他留校任教,教授英语和地理。五四运动爆发后,黄国璋更加深刻地意识到,了解西方科技的同时,更要了解自己的国家,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国家的崛起做出真正的贡献。在《学习本国地理第一要义》一文中,他曾写道:“学习本国地理的第一要义,就是要明了我们国家的伟大,我们国家的可爱,唤起民众的国家观念。”
1926年,黄国璋怀揣着振兴中国地理科学、改进地理教学的理想,前往美国留学。在那里,他不负众望,顺利获得硕士学位。美国的许多大学向他发出了教职邀请,然而,黄国璋并未留在美国,而是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。他心中怀揣着报效祖国的激情,最终回到了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地方。
1929年,黄国璋受聘成为南京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。七年后,他又被邀请担任北平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兼主任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北平各大高校纷纷西迁,黄国璋也参与了西北联合大学的筹建工作,负责地理系的建设。解放战争时期,他顶住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压力,坚决拒绝了出逃台湾的提议,最终使得北师大的地理系得以回到人民的怀抱。
新中国成立后,黄国璋被选为九三学社中央理事会理事兼秘书长。然而,在随后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,有人恶意诬陷他曾是美国地理学会会员,又曾在国民政府担任职务,认为他站在了反动政府一方。最终,黄国璋被迫辞去九三学社和中国地理学会的所有职务。幸运的是,竺可桢等学界前辈挺身而出,为黄国璋力保清白,才避免了他被彻底抹黑的命运。
1966年,黄国璋主动申请到农村进行社会教育与贫下中农“三同”,希望通过与基层农民的接触,增强对经济地理的理解,同时也为自己的思想改造打下基础。在农村,他结交了许多农民朋友,并表示:“我是搞经济地理的,若不深入了解农村与贫下中农,就无法教好经济地理。同时,只有接近工农,才能真正锻炼思想,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。”正当他准备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时,突如其来的一场政治风暴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。1966年9月6日,黄国璋与妻子范雪茵在巨大的肉体与精神折磨下,选择了一同上吊自尽。
黄国璋去世后,社会上对他的贡献和遭遇开始重新审视。1978年6月,陕西师范大学举行追悼会,宣布为黄国璋平反昭雪,并恢复了他的名誉。他的一生虽然饱经风霜,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始终未曾被遗忘。
黄国璋共育有五女一男六个子女。在他的教诲下,六个子女都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,且都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,其中包括教授、高级工程师和主任医师,甚至有三人参军入伍,投身国家的建设与保卫工作。
发布于:天津市通盈配资-配资专业门户-网上配资平台配资门户-杠杆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